本报记者姜东良本报通讯员白雪青
98%以上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矛盾调处成功率高达97.6%,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2012年,青岛市市南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10.11亿元,同比增长11%,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达91.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9亿元,同比增长21.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外贸进出口额、出口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位。市南区区委书记王九军把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平安建设”。
“基层稳则全区稳,基层强则全区强。”王九军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平安建设中,市南区把社区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核心载体,着眼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化解,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平安建设“微循环系统”,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双赢。
市南区突破原有体制,在全区65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服务管理中心,构建起社区大党委、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两委一站、三位一体”的基层服务管理新体制。
“在矛盾排查化解上,我们着眼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化解,积极推广社区网络法庭、个人品牌化调解室,让社会组织参与商事纠纷调解;在社区设立民生检察联系点,让人民调解进派出所、进法庭;大力推行交通事故联动调解机制、医疗纠纷远程视频鉴定听证,使人民调解网络不断向社会各领域延伸,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青岛市市南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赵斌介绍说。
在治安防控上,该区构建打防一体、多警联动、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形成了“110”、特勤、协警员、社区综合服务队员、社区治安志愿者和驻区单位专职保安“五位一体”的巡逻队伍。
家住湛山街道湛山社区的杨桂芝老人就是一名社区治安志愿者。她说,自己以前对社会治安状况不是很关注,退休加入治安志愿者队伍后,维护社会治安的意识增强了,一些以往不注意的人和事现在特别留意,只要发现影响平安和谐的小事,就会及时上报给网格长或社区干部,遇到紧急情况就会直接拨打“110”报警电话。
“平安是百姓最大的福祉!”赵斌说,在市南区,像杨桂芝这样的平安志愿者有两万多人,他们已经成为当地社会化巡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平安建设这个大平台上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把身边的小平安累积成大平安。
为了将平安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该区还对街道、社区、楼宇、校园、医院、景区等单位逐一明确各类创安指标,落实动态挂牌认定制度,形成平安创建动态管理和达标的长效机制,对不达标的进行通报批评,直至一票否决。
(原标题:青岛市南区积小安为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