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三农在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声民意 > 正文

对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62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10-30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秦立梅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中草药行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您提出的《关于控制中草药价格保障民生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现状

  自2010年以来,中草药价格呈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一些常用中药材如人参、黄芪、当归等价格涨幅更大。中草药价格上涨导致中成药价格相应上涨,患者医疗负担增加,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病患来说,药品价格的上涨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

  二、采取措施

  (一)转变种植模式,节约生产成本。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大力扶持和公众对天然药物及传统医药健康理念的认同度提升,中草药种植业正在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种植基地逐步实现良种繁育、科学种植、生态养护与质量追溯一体化管理,中蒙药种植的现代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例如扎鲁特旗通过建设标准化药材生产基地、打造中蒙药材龙头企业集群、成立中蒙药材专业种植合作社等方式,积极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中蒙药材种植绿色富民产业。奈曼旗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优先务工等方式增收。如奈曼旗国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这种模式,促进了中草药材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覆盖大部分苏木乡镇。

  (二)提供种植技术培训,扩大示范效应。依托各盟市推广专家的优势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围绕药材种质创新、良种推广、集约育苗、野生驯化、生态种植、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技术集成、展示与培训,指导各地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同时,鼓励有技术、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下沉至田间地头进行中药材种植、管护全过程技术指导,不断培育壮大中药材种植技术队伍。例如兴安盟扎赉特旗新林镇通过线上和线下现场会的形式召开了10余次种植技术培训,为2000余名村民义务讲解种植药材技术。在此带动下,新林镇中草药种植户达到1100多户,种植面积达8000亩,有效推动了当地的中草药种植业发展。

  (三)推动产学研教合作,提升中药材市场竞争力。通过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进行优势品种基原鉴定、良种选育、培育、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提高产业的整体科技支持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合作,建立了中蒙药特色专用药材种植基地。采用“高校+基地+科研机构+企业”的模式,着重于中蒙药材种子、种苗的培育和扩繁,推动中蒙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基地规划30亩地用于种植稀有中蒙药材,学校提供种子、种苗以及技术指导等,而基地负责全程田间操作和管理。同时内蒙古农业大学还设有专门的中蒙药材生态种植及产业发展创新团队,这个团队在中蒙药材的生态种植和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为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技术指导工作

  积极扶持开展中(蒙)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建设,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展示推广,提升中(蒙)药材种植水平。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药材生产基地,发挥基地的辐射和引导作用。

  (二)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在有一定生产规模和集聚规模基础条件的区域,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调整区域内的药材种植品种结构,强化药材标准化种植品种的地位,增强药材标准化种植能力,以扩大示范效应和市场效应。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2024年7月29日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gk/zfxxgk/fdzdgknr/rdjy/202410/t20241029_259820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副产品政务信息网 sn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93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