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三农在线网
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
中渡干切粉是鹿寨县本地人日常餐桌上的美食,也是很多到中渡镇游玩的游客必带的“舌尖伴手礼”。如今,这道非遗美食不仅守住了老味道,更凭借创新与推广,成功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近日,笔者来到中渡镇石墨村河边屯,一走进谢文斌的米粉加工厂,就听见机器轰鸣的声音,谢文斌与工人在忙着做米粉。磨浆、筛滤、蒸粉、切粉、晾粉……这些工序完成后,地道的中渡干切粉就出炉了。
谢文斌制作干切粉的手艺是从爷爷辈传下来的,历经70多年,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份祖传技艺,谢文斌一方面在原料选用上严格把关,坚守干切粉始终如一的地道口感;另一方面积极申报中渡干切粉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力求让这门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谢文斌说:“选米很讲究,我们都是跟附近的农户针对性地下订单,采购他们种的硬米。因为用软米做粉质量不佳,用新米也不行。”
谢文斌说,在制作米粉的过程中,水的选择尤为关键。他用的是当地的地下水,为了确保水质安全,还专门配备了一套中型净水系统。在磨制米浆的环节,他坚持采用两道精细工序,第一步先进行粗磨,初步打破米粒结构;第二步则换用青石磨进行细磨。青石磨的材质不仅能减少对米浆风味的影响,其细腻的研磨效果还能让米浆质地更均匀、口感更顺滑,确保制作出的米粉Q弹劲道。
对品质的执着坚守,让谢文斌家的干切粉积攒下良好口碑。他家的干切粉在市场上常年处于紧俏状态。“我2019年开始卖他家的粉,销量还可以,有时候一天可以卖差不多200斤。”干货售卖摊主黄冬莲一边补货一边说。
每年9月至12月底是干切粉的生产旺季,谢文斌的米粉加工厂每天要加工大米1500斤。过去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不仅产量低,还受天气影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此,谢文斌专门定制生产线,将磨浆、蒸粉、切粉等工序升级为半机械化生产。如今,干切粉日产量从当初的100斤左右增加到1000斤。
由于生产规模持续扩大,谢文斌聘请了7名附近村屯的村民做工。来自福龙村菜园屯的罗阿姨就是其中之一,她每天负责捆扎干切粉,“我在这里做工10来年了,工资也增加了,现在一个月有3000元收入。”
从昔日石磨声里的家庭小作坊,到如今机器轰鸣的生产线,中渡干切粉产业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到自动化、规模化生产的飞跃,不仅守住了老味道,也闯出了新路子。目前,中渡镇干切粉的年产量4000多吨,产品主要销往区内各市及广东、云南、福建、贵州等地,15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2020年,中渡干切粉制作技艺入选广西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中渡干切粉成为中渡镇重点打造的农特产品品牌,并被纳入“非遗美食地图”重点推广项目。
近年来,中渡镇把优质大米产业作为“一镇一特”产业重点发展,深耕品牌化“稻”路,并以全产业链升级为抓手,逐步构建起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大米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大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中渡镇相关负责人说:“我们积极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引进5家中渡大米、干切粉、螺蛳粉以及原材料加工企业,从种植生产、深加工到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超1亿元。”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副产品政务信息网 snzx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