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三农在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解读 > 正文

集体经济强 村民致富快

发布日期:2020-11-10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作者:佚名

  秋高气爽,硕果累累。11月2日,记者来到郎溪县凌笪乡王桥村香缘药业产业扶贫基地,只见这里漫山遍野的栀子树挂满了红艳艳的果实。村民们头戴草帽、挎着编织袋穿行在栀子树丛中,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栀子果收入袋中,装满袋后,再扛到路边过称,满是丰收的喜悦。

  “约350亩的水栀成熟挂果,进入了采摘季,每天吸纳附近100多名村民前来务工。果子按3毛一斤称重计算工钱,采得快的村民一天能挣100多块钱呢。”香缘药材种植园的负责人岑旺金告诉记者。2002年,退伍后的岑旺金赴浙江、江苏等多地考察学习,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发展栀子产业。

  “以前乡里乡亲都没有致富门路,像我身体不好,更是无处可去。”今年65岁的陆涛林是村里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于脊椎时常疼痛不能从事过重的体力活,生活一度困窘。“自从村里发展栀子产业,我就在这务工,平日里活不重,主要除除草、施施肥、摘摘果,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早就摘掉了穷帽子。”

  据了解,王桥村香缘药业产业扶贫基地吸收土地入股农户24户,每亩分红收益350元,为10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每户平均增收8100元。

  “2015年,基地当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创造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村民富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乡村振兴才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王桥村党总支书记黄文武说。

  几年前,位于该县新发镇的双桥村同样是落后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2017年,该村申请资金先后三年投入140万元打造双桥村芦笋产业扶贫基地,流转了村民土地65亩,发展芦笋种植。

  “今年芦笋总收入近40万元,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9万元年收入,也吸纳了25户村民就业,每户每年增收5000元。”双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余光云说。

  “近年来,我县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郎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侯新隆说,2015年全县90个村(居)经营性收入达689.51万元,2019年达1855.53万元,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达7个,村集体经济得到有效增长。


三农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副产品政务信息网 snzxl.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93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