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三农在线网
柞蚕吃得欢,来日变“金山”。初秋九月,东辽县泉太镇山上柞树成片,成千上万的蚕宝宝吃着树叶、吐出蚕丝,慢慢将自己包裹在茧衣里,化成黄白色的蚕茧,挂满枝头。年轻的“蚕把式”骑着摩托车,一趟趟上山下山,驮着一袋又一袋的蚕茧。他们说:“我们的好日子全靠它了。”
今年36岁的佘跃斌从16岁开始跟随祖父、父亲学习放养柞蚕,是当地有名的“蚕把式”。用他的话说,柞蚕全身都是宝,丝可制纺织品、蛹可制美食、雄蚕蛾可制酒,它也是国家认定的有机食品之一。“柞蚕对生长环境要求高,气候、温度、植被长势都有标准,一年两茬,分春季和秋季,以制种和野外放养为主。我们这块地理位置好、自然资源足、温度适宜,通过引种、繁种,生产出的蚕种颜色通透、个头肥实,发育成蛹后的品质也没得说,根本不愁卖,老早就有经理人上门订购了。”佘跃斌说。
去年,佘跃斌承包了东辽县柞蚕育种场,成立了东辽县育财蚕业服务社,经营规模翻倍扩大。佘跃斌粗算了一下:今年投种量100多斤,过段时间,占地5600平方米的场院将全部堆满蚕茧和蚕种。按照市场订购价来算,今年大约能赚100万元。既不用出大力,又不用抛家舍业就能鼓足腰包,佘跃斌心里美得很。他说:“我们这些养蚕人一步步成长起来,不仅靠着老一辈养蚕人的指点,还多亏了国家出台的好政策以及县里重点培育高素质农民,推荐我们到省里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科学有效养殖,防治蚕种患病。”除了一老本实地养蚕外,佘跃斌还经常利用快手短视频平台推广宣传蚕产品,传播养蚕技术知识,为蚕业经营发展开辟了新模式。
绿水青山撬动金山银山。东辽县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将柞蚕放养发展成为东辽县特色产业、生态农业,乃至省级农产品优势特色产业,也培育出很多像佘跃斌这样的新型养蚕人。
据东辽县蚕业工作站站长罗桂芳介绍,全县适宜养蚕柞林面积15641公顷,每年放养柞蚕1360把。从事柞蚕产业人员有5000多人,有7家蚕种场负责全县和对外地的标准蚕种生产繁育供应工作,有100多户经理人参与蚕产品销售、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供、加、销”产业化链条。以安恕镇、泉太镇为重点柞蚕繁种区,以金州乡、辽河源镇、建安镇为生态柞蚕场建设区,以凌云乡、安石镇、白泉镇、平岗镇、云顶镇为商品茧放养区,蚕种远销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年产值约为1.2亿多元。“如今,柞蚕产业就是我县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全面小康的‘金银山’。”罗桂芳说。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副产品政务信息网 snzx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