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三农在线网
甄彬接受采访组采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摄
甘肃农民网新甘肃甘肃日报4月27日讯 (记者 范海瑞 薛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小米在老百姓的主食食谱上逐渐被边缘化。然而,在新时代的祁连山下,小米再度成为群众生产建设途中的重要农作物,帮助当地成千上万的农户脱了贫。4月23日,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组走进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在这里聆听一段小米帮乡亲们脱贫的故事。
(一)
在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说起甄彬,当地可谓无人不晓。甄彬的知名度从何而来?这就要从当地近年来崛起的一款甘肃名牌产品---金花寨小米说起。
小米,古称稷或粟,亦称作粱,中国北方通称谷子,谷子脱壳之后的产物便是小米。谷子在我国有超过五千年的种植历史,一直是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之一。谷子,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农作物,俗语有云,只见青山干死木,不见田里旱死谷。抗旱是谷子的一种特性。
谷子是一种非常节水的农作物,一年只需要浇一次水,特别适合我们这里种植。一说起谷子,本来并不是特别健谈的甄彬立刻便打开了话匣子,变得滔滔不绝。谷子也是个懒汉庄稼,用的劳力少,用的化肥也少,谷草又是一种营养价值很好的牧草,能带动养殖业发展,一举多得!
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春种。
然而,就是这种在如今的甄彬看来全身是宝的农作物,十二年前在张掖的农村地区,谷子的种植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
2007年,甄彬还是花寨乡供销社一名普通的职工。因为花寨乡属沿山冷凉灌区,缺水干旱,老百姓种植结构单一,家家户户种植的主要是小麦、大麦,还有就是谷子。当时,谷子已经被当地农民种的越来越少,由于产量低,致使谷子这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处境堪忧。
当时的主要问题在于老百姓不懂种植、施肥技术,种出来的谷子不是密集得长不大就是少得满地就几枝谷穗,产量不高。甄彬回忆说。
常言道,五谷杂粮,谷子为首,自古以来,谷子就是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被称为大旱之年老百姓的救命粮。在甄彬看来,谷子营养丰富,当地人吃了几千年,不应该被乡亲们抛弃。而解决产量低的问题,成了甄彬拯救谷子产业所急需解决的首要难题。
(二)
2008年,甄彬成立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张掖市农科院、甘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从河北、山西等地引进85个谷子品种,在当地试验试种,并根据谷种特性生产出金花寨谷子专用肥。当年,谷子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150公斤左右增加到了450公斤以上。
谷子产量提高了,但问题又来了,当地老百姓并不相信。种了一辈子庄稼,只听过产300斤的谷子,哪可能产900斤?有老农质疑说。
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出产的谷子穗大、产量高。
为了将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试种成功的谷子品种推广开来,甄彬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投影仪、一块幕布,开着他的货车,每到一户人家,就像放电影一样,给大家推介他种的小米。
就这样,有农户开始跟他种起了谷子。2009年,为了打消农户的顾虑,甄彬和农户签订了包产每亩地800元的合同,并提供种子、种植技术和施肥配方。2010年,相对于小麦和大麦,农户种植的谷子亩增收1000元以上,村民的收入大幅增加。村民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跟着甄彬种谷子。2011年,当地种植小米8000亩;次年就达到2万亩;2014年更是上升至8万亩。
2015年,这是谷子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我们在甘州、民乐、山丹、临泽、高台等四县一区31个乡镇81个村,9635户农户种植了约12万亩的谷子,需要60台机器同时作业一个月才能收割完。甄彬介绍说。
(三)
谷子种植规模的持续扩大,也让小米成为张掖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种植谷子的81个村中有21个精准扶贫村,都因参与种植小米实现脱贫。
截至目前,金花寨小米专业合作社社员人数已达到6815户,累计为农户二次返利近2000多万元,社员遍布全乡7个村同时在邻乡安阳以及邻县山丹、民乐均有分布。
同时,张掖市金花寨小米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以及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扶贫先进集体。甄彬个人也获得了省市区多项荣誉,还入选农业农村部100个农村创业创新典型榜单。
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厂房。
如今,金花寨小米已经在全国70%的省份有售,2016年还曾出口到了赞比亚,市场局面已经打开。回顾自己和乡亲们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甄彬感慨说:自己富不算富,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才是真正的富!
当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张掖的小米产业也必须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转型升级。为此,2017年,甄彬投资5000万元新建了金花寨有机生态园,新建10条杂粮生产线和食用油研发中心,随后又探索推出金花寨小米脆休闲食品系列,研发小米白酒,下一步他还将尝试新建小米醋加工线、饲草场、有机肥厂、特色养殖场等,打造小米+循环经济产业链,走有机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合作社部分产品展示。(本文图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摄)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三农在线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副产品政务信息网 snzx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